音乐自古以来就被认为可以影响人们的心身和行为。《礼记》一书中就有“乐者音之所由生也,其本在于人心之感于物也”的记述。我国古代有“孔子问韶乐,三月不知肉味”,张良用“四面楚歌”瓦解了项羽部下的战斗力等传说,可见音乐对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。

音乐疗法的原理

       音乐是人与人交往的一种工具,也是人感于物的一种媒介(如小河流水声可使人平静)。适当的音乐可使人从心理社会紧张状态中恢复正常机能。音乐能穿透灵魂的深处,对于它,人类或多或少是无法抗拒的。音乐不仅对于情绪,甚至对于行为也产生影响。谈到音乐治疗作用的机理,有专家认为,音乐对于患者的影响,是由于有史以来,人类是以音乐来表达情感的。有些精神分析学家认为,音乐的作用在于通过审美或情感体验,激发人的原始本能;或者丢掉这些本能,增强自我,帮助释放和控制情绪,以至升华某种情绪,满足所希望的至善。也有心理分析学家认为,当音乐刺激意识时,潜意识的幻想和受压抑的回忆便能抒发出来,紧张的神经因而得到松弛。

        历史上最早提出“音乐治疗”概念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。他破除了迷信观念,科学地指出音乐对于人体心理活动的影响。音乐用于治疗疾病起源于古希腊另一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,他正确地评价了音乐的医疗价值,认为情绪失去控制的患者,“听了旋律后就会心醉神迷,于是恢复到原来正常状态,好像他们受了医术或洗肠治疗过似的”。他认为音乐的作用在于激发人体的情感,而且音乐的效果与酒、滋补品及某些发泄措施是一样的。

        1846年法国医生克梅特发表的题为《音乐对于健康和生活的影响》的论文,详细地论述了音乐对于心身健康的有益作用,以及对于疾病的防治效果,他是一位将音乐用于医学的先驱。

音乐用于保健和治疗疾病方面,人们积累了大量的经验。据报道,悦耳的音乐,对神经系统是良性刺激。由于音乐的速度、旋律、音调、音色的不同,就能对患者表现出兴奋、抑制、降压以及镇痛的功效。

       波兰有位专家把408名严重头痛和神经痛的患者分成两组进行试验,一组患者所在的病房经常地播放交响乐,另一组患者不播放音乐作为对照。结果在6个月后,听音乐一组的患者消耗镇痛剂和镇静剂的量较对照组患者少得多。美国皇家维多利亚医院用古典音乐代替麻醉拔牙200多例,患者不感到疼痛。还有一些口腔科医生用音乐去掩盖磨牙时发出的声音,可松弛患者的紧张情绪。医生们发现,当一个人听到自己喜欢的音乐时,呼吸变得深长,原来十分紧张的神经肌肉也因而放松。音乐对心理不正常的人也有帮助,如一名过度内向的孩子,不与他人交往,而只对音乐有特殊反应。还有人用音乐治疗抑郁症和躁狂症取得了良效。催眠曲和摇篮曲可帮助神经衰弱及失眠症患者安然入睡。有人发现初产妇分娩时精神紧张;让她听特殊的乐曲可消除不安和恐惧感,有利于无痛分娩。


音乐疗法的治疗过程

        至于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,这是人所共知的,如悲壮的乐曲使人热泪盈眶,霏霏之音令人意志消沉,雄伟的军乐声能激励战士的斗志。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效果,因为音乐与人的情感、性格、文化修养等密切有关,也与个体对音乐的欣赏程度、听音乐时的情绪和对乐曲的理解有关。有人做过调查发现,音乐能活跃和激发人的思想感情。强烈、震撼的摇滚乐能引发青年人的激情,低沉、舒缓地吹奏乐可勾起老年人的回忆,有些流行歌曲特别易使妇女落泪。意志消沉时,节拍强烈的音乐令人消愁解闷;孤独寂寞时,优美、欢快的音乐给人以安慰。据科学家们研究发现,音乐对人心理的影响是有其生理基础的。大脑皮质的右侧额叶是音乐的活动中枢。我国一些学者用奔波的乐曲《欢乐的景颇山寨》和幽静的乐曲《春江花月夜》进行试验,发现这两首曲子引起人们不同的躯体反应。也有不少人证明,随着音乐的影响,机体的呼吸、循环、消化、内分泌以及神经、肌肉等系统都会发生变化。由此可见,音乐可解除由紧张刺激对人引起的心身反应,降低兴奋水平,增进机体的内部稳定状态。

         有人认为高音使人紧张,低音使人松弛,130分贝以上的声音足以引起心理痛楚(一般流行音乐会现场的声音为90分贝)。某些人对吵闹的音乐可能产生一种逃避现实痛苦的乐趣,得到片刻的“安全感”,这类人往往是缺乏自信心之辈。

         有人发现,超过心跳频率的音乐令人神经紧张,低于心率的音乐则令人呆滞,接近心率的节拍令人有舒适感,这是因为人类最初听到的节拍是母亲的心跳声。美国一位医生发现,在婴儿室播放正常人心跳的录音带时,大部分婴儿安详地熟睡,但播放紧张情绪的心跳录音带时,虽音调不变,但全部婴儿都醒过来,有些甚至紧张得哇哇地号哭。